有人知道這種陀螺叫什么名字嗎,上面有一個恐龍被我拿掉了,哪里有買,想買一個回顧童年?
這個不認識,與我小時候玩兒的不一樣。我小時玩兒的叫冰尕是木頭削刻的


打冰尜兒是典型的北方冬季游戲 。但這玩兒意兒,后來被從冰上打上了旱地,而且四處傳播,哪兒都有, 各地叫法也不一樣。也有叫打冰猴兒的,還有斯文的叫打陀螺---那就是旱尜兒,在陸地兒抽這玩意兒。這玩意兒不光孩子玩兒,老少皆宜 ,但玩兒法差不多。我一宗一宗說。先說打冰尜兒。
打冰尜兒先得有尜兒。
冰尜兒市場上有賣的,但登不得大雅之堂,正經商店沒有。挨著商店邊兒角,馬路牙子蹲著幾個擺攤兒賣花生毛磕兒,面酸梨家棗兒啥的,靠墻根還有個租小人書的,書攤兒攤邊上有個賣炮竹的,也賣玻璃球,片磯啥的,他攤兒上就賣冰尜兒。
他賣的冰尜兒大的小的都有,硬木頭嘎瘩做的。大的尾部像小飯碗口那么粗,也那么圓平,圓心還點個深紅色的點兒,肩部通常刻進兩圈平行的淺溝,逐步向下橢圓形收縮成蘿卜似的圓頂,圓頂還戴個摁釘似的圓形鐵帽。小的也有鋼筆水瓶粗,做法一樣,不過是成比例縮小。他還賣抽冰尜的鞭子。這一套要八毛錢呢!可不便宜。我從來沒買過冰尜兒。覺得這玩兒意兒不值得花錢買。我看到樣,覺得能自己想法兒自個做出來。得先踅摸塊硬實有分量的木頭。這樣的木頭做成的冰尜兒,能長時間旋轉著,自個立在地上,旋轉起來穩定性好,也經得起抽打,結實耐磨。周圍沒有就找農村同學要塊榆木或柳木嘎瘩。起碼得直徑6--7厘米粗,10來厘米長那么一轱轆,回家用斧頭或者菜刀,將一頭砍削成尖錐形。尖錐磨圓磨平后,使勁釘進顆小鐵球子,只露一點兒圓頭。就像鑲嵌的一樣結實。這鐵球子大多是平時在路邊撿的,自行車軸附件的滾珠軸承珠子。找不到軸承滾珠,也可以在頂部釘一個摁釘,實在沒有,釘進一顆小鐵釘也能減少摩擦阻力,有利于旋轉。鑲嵌完成后,還要在石頭上把尖頂反復磨光滑。冰尜兒基本成型后,再拿鋸把尾部多余的部分鋸掉,磨平。冰尜兒成型后,愛美的還會在頂部,學著別人的樣兒。用蠟筆畫上紅心或者彩圈,肩部也圈刻兩道溝,染上顏色,這樣的冰尜兒轉動起來格外漂亮。冰尜兒做好了,還得做抽冰尜的鞭子。這個就好弄多了。找根二尺左右長的小竹竿,木棍也行,頭系根鞭繩就成了。鞭子繩我用的是布條,就是娘拆舊衣服時,剪下來的邊縫料。那是被密密針線縫制在一起的幾層布,針腳多,密實有分量,抽打冰尜趕勁兒,也結實耐用。冰尜兒當然最好是在冰上玩兒。但玩兒著玩兒著就發現,我們真傻,其實玩兒冰尜兒不受場地,季節限制,有塊硬質平溜地就可以玩兒。那時很少有水泥地面,大多先找塊比較平整的地兒。會玩兒的,熟練地將鞭繩當發條,緊緊纏繞冰尜兒上半身,攥著,對準平溜地面,迅猛提鞭子使勁兒一轉,冰尜兒就旋轉著被發出去,平穩落地旋轉起來。
高手發冰尜兒不用鞭子。嘎吱窩夾著鞭子,雙手擰勁兒對握冰尜兒,對準冰面突然發力一轉,冰尜兒也會旋轉著被發出去,平穩落地旋轉起來這時候冰尜兒旋轉的力度有限,因為冰尜兒本身沒有動力,旋轉全靠外力推動。所以落地轉幾圈就會懈怠歪扭,抽冰尜兒的不能在那兒看熱鬧,要看準機會馬上加力,在將要放緩旋轉速度時,不失時機地,順冰尜兒旋轉方向鞭打冰尜兒,不斷地為其加力,使其不停地旋轉。
打冰尜兒看似隨便的一鞭子,其實有竅門兒,關鍵在掌握力度。鞭子抽狠了,冰尜兒會被抽出好遠,落點不好,轉不了幾圈就側歪倒啦。甚至頭尾顛倒落地躺那兒啦,還得重來,令人掃興。
手勁兒很關鍵。 這個手勁兒是練出來的,靠別人教不會。得自己在實踐中琢磨體驗,拿捏分寸。其實,說到家,打冰尜兒的核心技術就在這個手勁兒,冰尜旋轉的快慢,長短,變換位置,原地旋轉,突然跳躍,從地面旋轉到臺階上,逐級升高上樓梯,轉到別人身前,刮擦別人的冰尜,甚至挑釁碰撞,拱倒別人的冰尜。。。那些花樣的變化,全憑這個手勁兒玩兒出來的。
打冰尜兒開始都是單獨自己玩兒。但玩兒著玩兒著就玩兒出了花樣。那時適合打冰尜的冰面或平溜地兒也不多。小伙伴們都擠著湊那一塊兒抽,一使勁兒,就抽別人那邊兒去了。好心的伙伴會笑呵地喊一聲接著!,就勢一鞭子給你抽回來。
漸漸地聰明的小伙伴就發現,倆人對抽一個冰尜兒比自個悶頭抽自己的有意思。于是就故意把自己的冰尜兒抽越界,抽別人那邊去,等著他一鞭子給抽回來。
一來二去就形成了默契,就開始搭伙抽一個冰尜兒。這一開頭,小朋友們都看到了秀氣,都覺得這樣玩兒更有意思。于是紛紛效仿。于是玩兒雙打多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