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寓能不能買
最近有幾位讀者向我咨詢了公寓的事情,這個問題呢,我不算是專家,但還是打算寫一篇,簡單的說說我的理解,也算是方便后面讀者吧。
一講到公寓,很多人覺得這玩意兒就是個大坑貨。但是這么坑的玩意兒,理論上應該一套也賣不掉,或者去化極其困難(事實上確實也賣的困難,但是并不是完全賣不掉)。
既然這么坑,為什么開發商總是樂此不疲的去開發這類產品,也總有人趕著趟去買公寓。
我覺得要了解公寓能不能買,首先得先理解公寓跟住宅的區別。在我看來,公寓跟住宅之間,核心區別其實就兩點。
1、產權性質。
公寓的產權實際上是商業性質的,當然以前因為各種原因,也搞出過65年產權公寓,前幾篇寫鼓樓濱江(聊一聊鼓樓濱江)的文章也提到過,這種公寓產權性質更接近住宅,是個特例,我們今天就說常見四十年或者五十年的公寓。

傳說中的峰云府
因為是商業性質的,按照現在的規范,就不允許通燃氣,水電也是按照商用的價格收取,比民用水電的價格要貴一些。同樣道理,一般公寓也無法落戶,購買公寓也不需要購房資格。
產權性質的差異,最大的區別是體現在交易稅費上,住宅的交易費率是很低的,無論是契稅、個稅還是增值稅,甚至算上中介費,在整個房價面前,幾乎都可以忽略。
而公寓的交易費率是非常昂貴的。盡管各地的費率有差距,但是大體上公寓的交易費率都要達到交易總價的30%上下或者差額的50%左右,如此高昂的稅率,也意味著公寓本身,單純依靠房價的增值空間其實并不大。
2、產品設計。
因為是商業性質,所以公寓的產品設計,要遵循商業地產的設計規范,商業地產的建設,不需要遵循《住宅建筑設計規范》,像住宅的容積率、最低日照、得房率等要求,公寓就沒有具體規定。

浦口萬匯城
因此,大多數公寓的容積率都非常高、樓間距也很小,并且由于高層公寓要配置非常多的電梯以及消防通道,因此得房率也很低,基本上也都在70%以下。
而住宅所擁有的向外凸出并且可以享受半計容(積率)的陽臺,公寓由于要遵守一些公建化外立面的要求,因此也沒有。
由于公寓在產品設計上所存在的天然缺陷,因此大多數公寓,無論如何包裝,只要你是把他作為長期居住使用,舒適度就一定不會太高,并且到了后期,由于硬件老化、物業服務質量下降、大量的公寓產品被用于不明用途導致樓宇內部環境日益復雜,公寓的居住價值會越來越低。
因此,作為一個住宅新房博主,但凡有人向我咨詢公寓能不能買,我一律的回復,都是不能。
因為向我咨詢公寓的人,99.99%屬于以下兩類人群:1、手頭資金有限,買不起住宅,打算先買個公寓過渡一下;2、手頭資金比較寬裕,有點閑錢,打算買個公寓做個差別化的投資。
但是這兩類人,都不適合買公寓。
第一類,我們稱之為剛需客。既然是剛需,則手頭必然不寬裕,那么買了公寓之后,基本上屬于放棄了這部分資產增值的目標,能解決的也大概只有眼下的居住需求,但是未來家庭落戶、小孩上學的問題,公寓都無法解決,待到日后面臨這些問題的時候,大概率要拋出公寓,重新買入住宅,屆時所面臨的就是公寓交易稅費高、流動性差的天然缺陷。
第二類,我們稱之為業余投資選手。他們買公寓,基本上跟買住宅的思路差不多,由于自己沒有居住需求,因此買來之后長期空置,或者丟給中介去出租。最后到出售的時候會發現,公寓幾乎沒有增值,或者有限的增值被稅費吃掉,租金甚至還不夠覆蓋銀行利息,妥妥的失敗投資。
在我看來,公寓其實就是商業地產的一種,而商業地產的邏輯,跟住宅是完全不一樣的。商業地產,他既是地產,也是商業,其核心是運營能力,說通俗一點,就是盤活資產的能力,公寓也概莫能外,哪怕他披上了商住兩用的外衣。
何為盤活資產的能力?
比如,你買公寓只能拿來自己住,或長期空置,亦或者甩給中介出做長租,這不叫資產盤活能力。
但是我認識一些人,他們會大量的買入優質地段的公寓,將其包裝成酒店,亦或者將其作為自己公司的經營場所。所以,你們看到網上那些動輒一口氣買個十套八套甚至一兩層公寓的,也不完全都是開發商拿出來唬人的噱頭。

也有一些小規模的公寓投資,會作為工作室、短租房之用,有些甚至能夠真正做到商住兩用。
這其中,是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做運營的,而這類公寓所帶來的超額回報,不僅僅是公寓作為固定資產收取租金所產生的收益,其實更多的是依賴公寓持有者和運營者所投入的時間、精力以及商業才華的回報,甚至存在一定的規模效應。
而之所以公寓給大部分人一種很坑爹的感覺,其實是因為目前公寓的銷售對象,絕大多數,他并不具備商業運營能力,都是平民百姓,或手頭有點余錢,想找個資產跑贏理財;或手頭拮據,想以公寓作為住宅的過渡。
面對銷售天花亂墜的描述以及樣板間金碧輝煌的裝修,很多人最終無法自拔,頭腦一熱被忽悠買了公寓。
至于為什么開發商要去忽悠普通購房者買公寓,我想還是因為現在公寓實在是太多了,畢竟,作為商業地塊,本身開發商要自持相當體量的商業,資金壓力就很大,做成公寓,披上商住兩用的外衣,打著住宅的擦邊球,回款比較快。
而除了自持部分,剩下的可售商業,就只能去做出差異化的產品,否則的話,會更難賣,拖垮資金鏈;亦或者出售之后,沒有統一的運營,最終淪為低端商業,越來越差,甚至可能拖垮開發商自持部分。
所以嘛,理解了公寓的這些簡單邏輯,大部分人應該就能明白,并不是公寓這個東西坑,僅僅是公寓不適合你去買罷了。
當然啦,今天寫這篇文章,肯定不是讓大家去買公寓,在我的讀者里,具備投資公寓能力的人,恐怕是真的不多。普通人,就搞搞住宅就好啦,玩公寓,大部分人連入門都沒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