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童年記憶:“打蟲神藥”寶塔糖,為何如今再難買到?
1978年,隨著改革開放的一聲炮響,中國人的生活水平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過去老一輩時常為了填飽肚子而發愁,最基本的飯都吃不飽。而80后一代人,生活質量蹭蹭蹭往上漲,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不過對于當時的中國農村而言,雖說不再為了溫飽問題而發愁,但是普遍的衛生條件都不怎么好。對于當時的農村人而言,一周洗一次澡都是極其奢侈的事情。正因為衛生條件的落后,導致很多80后之前的一代農村人時常會被虱子等寄生蟲給盯上,從而引發多種疾病。

虱子主要寄居在人類的毛發中,相信很多80后的朋友在小時候時常都有頭發上長虱子的痛苦,這種小小的寄生蟲雖說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多大的影響,但也異常頑固,很多沾染上它的小朋友頭發都免不了要被剃光。而另一個寄生蟲蛔蟲也是兒童身上常見的寄生蟲,它主要寄生在人體的小腸或者其他器官中,在過去感染率非常高,主要還是因為衛生問題。對付蛔蟲最好的就是使用驅蟲藥,過去非常常見的就是一種外表神似寶塔的淡黃色的藥物,只要將其吃下,體內的蛔蟲便會就著糞便一起被排出體外。

相信80后的朋友基本上都在小時候吃過這種打蟲藥吧,因為味道不同于一般的藥物,寶塔糖甜甜的,沒有任何苦澀的味道,因此可以說是兒童的打蟲神藥,許多小朋友對它都不抗拒。雖然它的味道與一般的藥物不同,但是寶塔糖對于蛔蟲的效果卻非常明顯,免去了小孩子拉肚子得傳染病的危機。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代表著童年記憶的糖果卻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目前我國很多藥店都再也買不到這種打蟲藥了,這是為何?

寶塔糖之所以能夠起到驅蟲的效果,是因為其中含有一味叫做山道年的化學物質,它的主要來源是一種叫做蛔蒿的草本植物。蛔蒿是一種生活在北極圈的特有植物,在蛔蒿沒有人工培植之前,其一直都是蘇聯獨有的藥用植物。上個世紀50年代,中蘇關系迅速升溫,為了拉攏中國對抗美國,蘇聯老大哥為我國送來了20G的蛔蒿的種子,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最終制成了寶塔糖,解決了中國兒童免受蛔蟲病的困擾。

而60年代左右,由于意識形態的相悖,中蘇關系逐漸惡化,珍寶島事件更是讓兩國關系降至冰點。一夜之間,蘇聯不僅撤走了對我國進行指導的核專家,連同帶走的還有研制寶塔糖的專家。中國當時雖然已經能夠自己栽培蛔蒿,但是從蛔蒿中提取山道年并且將其加工成寶塔糖,其中的技術一直都是蘇聯人掌握,我國不曾擁有。雖然最后在中國科研人員的努力下,最終還是實現了從蛔蒿中提取山道年的技術。但是有了前車之鑒,再加上蛔蒿種植商也經過了一系列的大起大落,中國最終研制出了屬于自己獨有的驅蟲藥,寶塔糖也慢慢被一種白色的藥片所取代,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