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挑選質量好的臺式電腦CPU?get下文的詳細攻略
筆記本電腦攜帶方便,但是總歸沒有臺式電腦的cpu性能好。此時很多人在問小編:如何挑選質量好的臺式電腦CPU?get下文的詳細攻略!1、從核心說起
筆記本電腦攜帶方便,但是總歸沒有臺式電腦的cpu性能好。此時很多人在問小編:如何挑選質量好的臺式電腦CPU?get下文的詳細攻略!
1、從核心說起
1.1 Intel
英特爾是美國一家主要以研制CPU處理器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個人計算機零件和CPU制造商,它成立于1968年,具有50年產品創新和市場領導的歷史。
英特目前的臺式機CPU產品線為i系列智能處理器,現在已經更新到第八代。旗艦款為i7-8700K。本文我們主要以第八代進行分析,畢竟數碼產品買新不買舊。
1.2 AMD
美國AMD半導體公司專門為計算機、通信和消費電子行業設計和制造各種創新的微處理器(CPU、GPU、APU、主板芯片組、電視卡芯片等),以及提供閃存和低功率處理器解決方案,公司成立于1969年。
AMD目前最新的CPU系列是Ryzen。它基于核心架構“Zen”,核心代號為“Summit Ridge”。其中文品牌標識為:銳龍。目前旗艦機為AMD Ryzen 2990WX。
2、從性能說起
2.1 入門級
入門級處理器是針對電腦最基本需求而存在的。就比如上網辦公、影音娛樂等等。在這樣對性能要求不高的環境下,還擁有平易近人的價格,以及較低的發熱和功耗,是這樣的處理器設計的初衷。
建議:在Inetl中,入門級為i3-8100。而對于AMD來說,入門級產品為Ryzen 3 2200。在日常情況下,這樣的的處理器,搭配入門級別的主板,比如H310和A320,都是性價比的選擇。
2.2 中端級
除了入門級,就是中端級顯卡了。這個級別往往都是廠商的必爭之地,因為絕大多數用戶對于處理器的要求都停留在這個級別。這個級別在性能上不僅可以勝任絕大多數場景,也可以輕度駕馭游戲等高要求場合。
建議:對于Intel,中端處理器就是i5-8400以及i5-8500還有i5-8600K幾款。而AMD處理器,中端型號為Ryzen 5 2400、Ryzen 5 2600等。
2.3 旗艦級
旗艦級,自然就是性能最強大的系列了。很多旗艦級產品也是為了發燒友超頻而生,因此不僅需要奢華的主板、內存和固態硬盤搭配,還需要頂級的散熱進行輔助。甚至還有可能需要大功率的電源駕馭。
建議:在Intel里,發燒級別的是i9系列,以及i7-8700K處理器。在AMD中,發燒級是Ryzen 7 2700x。這樣強大性能的處理器,推薦以水冷散熱進行駕馭。
3、從頻率說起
3.1 主頻
CPU的主頻,即CPU內核工作的時鐘頻率。而CPU主頻的表達方式就會兆赫。當然,很多人會以為CPU的主頻就是其運行速度,其實并非如此。CPU的速度和性能,不止是受到主頻單方面影響,是多方面的結合。
CPU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沖信號震蕩的速度,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并沒有直接關系。由于主頻并不直接代表運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象。
3.2 外頻
CPU的外頻,通常為系統總線的工作頻率(系統時鐘頻率),CPU與周邊設備傳輸數據的頻率,具體是指CPU到芯片組之間的總線速度。外頻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
在計算機內有許多設備要共同在一起工作。這些設備之間的聯絡、數據的交換,都必須正確無誤分秒不差。因此它們必須要有一個固定的時鐘來做時間上的校正、協調、參考。這個時鐘由主板上的時鐘發生器產生,就是外頻。
3.3 倍頻
CPU的倍頻,全稱是倍頻系數。CPU的核心工作頻率與外頻之間存在著一個比值關系,這個比值就是倍頻系數,簡稱倍頻。倍頻是指CPU主頻與外頻之間的相對比例關系。
因為最初主頻和系統總線速度是一樣的,但CPU的速度越來越快,倍頻技術也就相應產生。它的作用是使系統總線工作在相對較低的頻率上,而CPU速度可以通過倍頻來提升。
在電子電路中,產生的輸出信號頻率是輸入信號頻率的整數倍稱為倍頻。假設輸入信號頻率為n,則第一個倍頻2n,相應地3n、4n等均稱為倍頻。在電腦CPU中,主頻=外頻x倍頻。
電腦的CPU工作頻率為主頻,它是由外頻和倍頻的乘積決定的,超頻CPU,超倍頻是最佳方案。但有的廠家為防止超頻,將CPU的倍頻鎖定了。對于這種CPU,也只能通過提升外頻來進行了。
而不鎖倍頻的CPU,可以直接通過提高倍頻的方式去超頻,不會對其他部分造成太大影響,超頻要相對容易一些。而部分采用了英特爾智能互連技術的CPU,雖然鎖定倍頻,但是卻不像之前的產品那樣倍頻是完全不可變的。
3.4 睿頻
睿頻是指當啟動一個運行程序后,處理器會自動加速到合適的頻率,而原來的運行速度會提升10%~20%以保證程序流暢運行的一種技術。Intel英特爾的睿頻技術叫做TB,AMD的睿頻技術叫做TC。
處理器應對復雜應用時,可自動提高運行主頻以提速,輕松進行對性能要求更高的多任務處理;當進行工作任務切換時,如果只有內存和硬盤在進行主要的工作,處理器會立刻處于節電狀態。
這樣既保證了能源的有效利用,又使程序速度大幅提升。通過智能化地加快處理器速度,從而根據應用需求最大限度地提升性能,為高負載任務提升運行主頻以獲得最佳性能。
通過給人工智能、物理模擬和渲染需求分配多條線程處理,可以給用戶帶來更流暢、更逼真的游戲體驗。而英特爾智能高速緩存技術提供性能更高、更高效的高速緩存子系統,從而進一步優化了多線程應用上的性能。
4、從線程來說
4.1 核數
單核處理器并不是一個長久以來存在的概念,在近年來多核心處理器逐步普及之后,單核心的處理器為了與雙核和四核對應而提出。單核處理器向多核處理器的發展,是處理器歷史上一次重大的變革。
若用人類社會來比喻的話,CPU代表執行力,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操作系統則是各級政府,操作系統的內核則是最高決策者。現如今,單核CPU已經幾乎不存在。我們所見的所有CPU都是多核。
多核,也就是多內核,是指在一枚處理器中集成兩個或多個完整的計算內核。多核技術的開發源于工程師們認識到,僅僅提高單核芯片的速度會產生過多熱量且無法帶來相應的性能改善,于是多核就此誕生。
Intel工程師們開發了多核芯片,使之滿足橫向擴展,而非縱向擴充方法,從而提高性能。該架構實現了分治法戰略。通過劃分任務,線程應用能夠充分利用多個執行內核,并可在特定的時間內執行更多任務。
多核處理器是單枚芯片,也稱為硅核,能夠直接插入單一的處理器插槽中,但操作系統會利用所有相關的資源,將它的每個執行內核作為分立的邏輯處理器。通過在兩個執行內核之間劃分任務,多核處理器可執行更多任務。
4.2 線程
線程,有時被稱為輕量進程(Lightweight Process,LWP),是程序執行流的最小單元。一個標準的線程由線程ID,當前指令指針(PC),寄存器集合和堆棧組成。
線程數就是核心數,跟人的腦子一樣,核心數2就說明CPU有兩個腦子。腦子越多解決問題速度越快。CPU的核心數越高處理速度就越高。核心數2通俗地說就是雙核CPU了。
而超線程是Intel于2002年所研發的一種技術。超線程的英文是HT技術,全名為Hyper-Threading。它原先只應用于Intel Xeon處理器中,當時稱為Super-Threading。
之后在Pentium 4中,超線程技術逐漸主流化。超線程的未來發展,是提升處理器的邏輯線程。因為提高CPU的時鐘頻率和增加緩存容量后的確可以改善性能,但這樣的CPU性能提高在技術上存在較大的難度。
但是實際上在應用中基于很多原因,CPU的執行單元都沒有被充分使用。因此,讓CPU可以同時執行多重線程,就能夠讓CPU發揮更大效率。超線程技術就是利用特殊的硬件指令,把一個物理內核模擬成兩個邏輯內核。
這樣的做法,讓單個處理器都能使用線程級并行計算,進而兼容多線程操作系統和軟件,減少了CPU的閑置時間,提高了CPU的運行速度。不過超線程技術并不像兩個真正的CPU那樣,每個CPU都具有獨立的資源。
因此超線程的性能并不等于兩顆CPU的性能。它只是一種CPU更合理利用的方式而已。所以,不論是多核還是超線程,都需要系統中的驅動支持,以及軟件本身的優化。所以無需盲目追求更多核數和超線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