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買到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購物指南 > 正文

購物指南

家具網上買好,還是實體店買好?

nalinengmaidao2023-10-21購物指南210
正在裝修的朋友們,購物車里肯定鎖定了不少心儀的家具、家電等著下手。沒錯,超級發達且完備的網購鏈條已經讓我們小至幾毛錢的皮筋,大到五位數的家具都依賴在網上買。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盡管網購降低了買賣雙

正在裝修的朋友們,購物車里肯定鎖定了不少心儀的家具、家電等著下手。

沒錯,超級發達且完備的網購鏈條已經讓我們小至幾毛錢的皮筋,大到五位數的家具都依賴在網上買。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盡管網購降低了買賣雙方的各項成本,凡是通過電商或互聯網嶄露頭角的家具品牌,尤其是那些品質和檔次都還不錯的,都依然會費盡心思地去做線下的展廳和店鋪。

家具網上買好,還是實體店買好.jpg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開店還需要投入各項運營成本,解決租金流量等問題,在網上就能把錢賺了,不好嗎?

當然,對于那些想賺快錢,想走銷量,拿一個剽竊來的爆款設計就能賺得盆滿缽滿的小廠商而言,是絕不會搞線下這一套的。

但是對于那些真正有品質,有設計語言和真材實料的品牌而言,線下店是必經之路,就算自己不開店,也得借一個窗口來安放。

家具網上買好,還是實體店買好.jpg

誰家有牛逼的產品只想藏著掖著,不想展示出來昭告天下啊?

這其實也是我今天想跟大家來嘮嘮的核心:在網購如此發達的今天,我還是建議大家一定要去線下逛逛。

把錢花明白

建議大家去線下逛,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很多網購的朋友都沒有把錢花明白。

做了一個月攻略,算湊單算滿減,糾結來糾結去,終于在購物節之時拿下想要的家具,以為自己把錢花得明明白白,但實則不然。

我一直覺得喜歡逛線下店的朋友應該和喜歡看展、去博物館的人群高度重合,因為他們都喜歡「與作品對話」。

家具網上買好,還是實體店買好.jpg

喜歡看展的朋友曾說:遇到作品的那一刻,感受到了作者想要傳遞給你的東西,在不同時空下達到了思想與思想,靈魂與靈魂的碰撞,仿佛正在與之對話。

放在選購家具的場景里其實是一樣的,你所審視的每一個環節:材質、體感、設計,都是在和創作者進行思想上的碰撞。

家具網上買好,還是實體店買好.jpg

設計你喜歡,用料有質感,體感舒服,便是與創作者進行了一次完美契合的精神交流。

完成這個過程再花錢,我相信你不會為所謂的網購低價而后悔,不會在意成為別人眼里的「大冤種」,也真正清楚了自己到底是為什么而買單。

其實就像買衣服,為什么經常在實體店里買衣服的人,看到網上的同款便宜3倍也波瀾不驚,重點不是因為她有錢有閑,而是這類人更懂怎樣把錢花明白。

我們常說現在的時間是碎片化的,上一秒在吸收有用的人生哲學,下一秒就能笑得后槽牙掉。

你以為利用碎片化時間網購是節省時間,但一逛就是幾個小時,次日系統按喜好推薦,源源不斷的同款信息涌入你的眼睛,加收藏夾、購物車,總是期待更好的。

好不容易決定買,好家伙,怎么剛好有購物節,那就再等兩天吧,于是戰線越拖越長,最后又為了各種優惠活動隱形消費了很多莫名其妙的東西。

最后就是錢沒省多少,時間也花費了,詳情頁描述的質感完全摸不著頭腦,看上去好像和精修圖里也不一樣,退貨好像又挺麻煩的,算了,買都買了,就這么湊合吧。

效率低才是網購的常態,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做功課就全憑運氣,只有你真正看到、摸到的東西,才會從心底里覺得——就是它了,這是僅憑一張圖、一段話給不了的感受。

只要把錢花明白了,這件東西就寫著你的名字,而不應該是看到更低價的同款就會后悔的態度。

說到這里,有朋友可能會覺得,材質和尺寸什么的,商家都不會亂寫,有必要到現場去看去摸嗎?

有必要,很有必要!咱繼續往下說。

隔著屏幕,買不到信息差

大家可以看看下圖中的兩個不同的小樣,質感上有什么區別嗎?

兩個不同的小樣,質感上有什么區別嗎?.jpg

是不是看起來是一樣的?總結起來就是看上去啞光、高級。

其實在我上手摸之間,也是這么認為的,就在我用手去感受的那一刻,突然就明白了「實體展示」的意義。

這兩種柜門給人的感覺不能說一模一樣吧,可以說是毫不相干。

一個雖然表面是溫潤柔和的感覺,但是非常硬;另一個觸感更軟,更貼近肌膚的感覺。

其實光看我這段描述,大家肯定也難以想象到底是怎樣的,再則,感受是非常主觀的事情,百聞不如一見便也是這個道理。

就像大多數人都覺得皮沙發坐上去是冰冰涼的,但當我試坐了一款貴價皮沙發后,完全對其改觀,那款沙發摸上去和嬰兒肌膚一樣柔滑,像是正常體溫下涼涼的臉蛋,并沒有突如其來的寒意。

我曾經給一個花1個月時間做家具攻略仍在糾結的朋友建議,抽一天去家居商場逛逛,會得到完全不一樣的結論。

逛完他告訴我,基本上沙發、床墊、餐椅桌都敲定了,剩下一些不痛不癢的餐邊柜、床頭柜,網上有更好看和更便宜的。

他最大的一個收獲是,就算在網上看了很多篇關于木材的科普和攻略,從原材料的森林,到供應鏈的廠子都掌握得一清二楚,但是到現場一摸一看,就知道哪個是自己想要的,差距在哪里也非常明顯,什么攻略不攻略的,完全被拋之腦后了。

就算完全沒有做過攻略,只是看看表面,再上手一摸,明顯能感受到原材料本身的沖擊和價格的差異。

這也是我最近很認同的一點。去過很多國內非常大型的家居展,看到感興趣的設計都會拍下來。

但后面回顧的時候,卻難以在照片中獲得肉眼看見的質感,而沒去現場的同事會說:一般,沒什么特別的。

誰都能搜到的東西不叫信息差,主動去獲得并能轉化為自己所用的東西才叫信息差,體驗到的感受當然也叫做「信息差」,只不過這個信息差是被很多人主動放棄了。

不去感受,你不知道膚感到底是怎樣的,不知道椅背的弧度到底多少才舒服,不知道怎樣軟硬度的床墊才最適合,不知道沙發進深多少葛優躺才hold住……

這些只有自己才能獲取到的信息,即使是成千上萬張圖片和論文式的攻略,也給不了你。

需求和賣點的匹配過程

不得不說,網購是社恐人的福音,滿滿當當的賣點羅列式詳情頁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消費決策。

但當你翻開同類型產品的詳情頁,幾乎都是一模一樣的賣點,我都懷疑他們的文字大綱是一個人寫的。

但是在這一個個具有沖擊力的賣點之下,你很難認真地去思考:我真正需要什么?

之前我們曾內部做過一個測試,對于一張餐椅,你的需求是什么?

可以發現,每個人的回答都不一樣。

有人注重靠背的貼合度,因為她需要在餐桌辦公。

有人注重顏值,因為她家餐廳需要和客廳搭配。

有人注重椅腿,害怕會給樓下帶去噪音。

還有人希望越輕越好,因為空間小,需要隨時拖動。

僅僅是一張餐椅,需求就這么不一樣.jpg

僅僅是一張餐椅,需求就這么不一樣,商家也很難去將所有的點羅列在有限的海報中,更何況,在沒進行思考之前,你會以為商家羅列的賣點就是你的需求,但這些僅僅是浮于表面的偽需求。

而當你真正去接觸實物,模擬平時的動線和習慣,自然就會將你的需求與之進行匹配,很快你就會決定要不要它。

我選餐椅的時候就直接去了店里,模擬我平時的習慣,看上一把但覺得太重了,當下就反應過來,原來我的需求是希望餐椅輕一點,方便拖拽。

再則就是,說句實話,部分品牌的產品是沒得說,但真就是不會講啊!

就比如之前一個朋友去看家具,她非常喜歡榫卯木結構抽屜,但這樣的抽屜通常會有一個弊病,就是抽拉沒有阻力,使用體驗倒是其次,主要長此以往磨損會非常嚴重,減少壽命。

剛好有一個品牌對此進行了革新,滑軌內側增加了一個T型設計,抽拉起來和普通的阻尼感覺很相似。

但這一點也是因為我同事關注,才會去細看,品牌也并沒有意識到這個是他們的賣點,以及大眾的痛點,全靠緣分了。

所以線下買家具還是挺有意思的,很多事情不在意料之中,也會有許多意外發現。

最后,祝大家都能買到稱心如意的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