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買到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好物測評 > 正文

好物測評

抖音上的保險買得過嗎?里面說的保險坑是真的嗎?

nalinengmaidao2023-09-24好物測評325
由于抖音等短視頻自媒體的興起,讓很多人能通過一些短視頻和直播成為了帶貨網紅,其中最為有代表性的就是李佳琦,薇婭等。像李佳琦這樣可以五分鐘賣掉15000支口紅,雙十一帶貨更創下了破十億的記錄。

由于抖音等短視頻自媒體的興起,讓很多人能通過一些短視頻和直播成為了帶貨網紅,其中最為有代表性的就是李佳琦,薇婭等。像李佳琦這樣可以五分鐘賣掉15000支口紅,雙十一帶貨更創下了破十億的記錄。

毫無疑問,抖音,直播等這類視頻類自媒體也逐漸成為了很多商品的銷售渠道,除了化妝品,日常用品外,同樣也有保險這個家庭剛需品。

由于小文看問題比較喜歡從正面來看(就算現在是疫情也覺得是充滿機會的),所以一直都覺得這種有助于保險普及的新媒體傳播其實是好事。

不過最近和同事開會時也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很多抖音平臺為了追求流量和生意,也會出現一些誤導的現象,讓很多已經配置了保障的客戶進行退保等充滿著十分巨大風險的行為。

(不斷說平安的產品坑,性價比低,令他們退保)

那么網上短視頻推薦的保險知識和保險產品,真的如里面的說的那樣充滿著各種沒有人告訴你的坑嗎?那么小文今天就抽取當中常見的給大家分析一下吧。

01

抖音的保險產品感覺很便宜的原因

首先,先給大家科普一下不同平臺的產品,對產品設計偏重是完全不同的。

一般情況下,同一地區的死亡率,患病率等是相同的,所以不同公司制定保險產品的標準都是一樣的;不過由于不同保險公司經營策略的不同,所以不同規模和營銷模式的公司對產品的制定和偏重點會有所不同。

對于一些大型保險公司,例如國壽,平安,友邦等,因為有多年歷史累積下來的客戶群體和品牌效應,所以大公司更講究的是用戶感受和后續服務,這導致大型保險公司在根據相同標準制定產品時更偏向容易得到后續的理賠,即條款更寬松,而相對的價格會顯得更高。

相反,對于新生的互聯網和小型保險公司,相對會少了服務這附加價值,而且其當務之急是吸引客戶,后續的能否賠付(條款)并不是其重點關注的,所以更偏向通過修緊條款來壓縮成本或者保障年期,將其成本放在了更容易展示和看到的方面,例如保額或者報銷上限等。

這就是不同規模的保險公司因為經營策略不同而對產品的側重點有很大的不同的原因。

由于互聯網保險缺少了后續服務這樣的附加價值,所以需要將保費調低(即相同保費的情況下展示的保額更高)來吸引客戶,而費率調低的必要條件是需要將條款調緊來降低理賠概率,這就導致和大型保險公司的條款相比,條款會相對會緊很多,簡單點說,理賠條件會相對難很多。

也因為這樣的原因,也就有了下面的這些抖音主播上所說的坑。

02

誤區一:不要給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買壽險。

在抖音的視頻上會出現給18歲以下的小孩買壽險是坑這樣的言論,因為人壽的作用是身故之后可以杠桿一筆錢,讓家人可以跳過遺產承繼的糾紛等一系列風險,讓一筆現金可以留給家人,讓家人可以繼續安穩無憂地生活。

這樣的需求一般產生在家庭經濟支柱上,即父母身上。但對于小孩不是家庭經濟支柱的情況,人壽就沒有任何作用呢?

這從理論上是對的,但實際運用上卻是大錯特錯了。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客戶和抖音上的主播,實際上都忽略了大問題,所以保險都是有條款的,所有病一定要到了條款,才能賠付的。

小文舉個常見例子吧,例如中風,如果要賠付的話,中風條款是這樣的:

需要確診半年后,還要遺留一種或者一種以上的障礙殘疾。這時間周期其實不短的。

那么如果出現了確診后半年內死亡的情況的話,那么就完全并不屬于重疾的范疇了。這種情況就只能以身故,即人壽的情況來理賠了。

再舉個小文處理過的實際例子吧,良性腦腫瘤。

一個才五歲的小女孩,突然精神狀態很差,需要經常睡覺。開始只以為是玩得累而已,后來這現象持續了幾天后就感覺有問題了,馬上帶她去看醫生,一檢查就發現了是腦腫瘤了,而且長得非常快。

由當地的腦科醫生,到北京天壇醫院的最出名的腦科醫生,再到香港養和最有名的腦科醫生都給看過,所有醫生都說腫瘤長得太快根本沒辦法做任何治療。按腫瘤的生長速度,就只剩下兩個月的時間了。

這么可愛的一個小女孩,突然發生了這樣的不幸,對家人的打擊是十分巨大的。家長由最初的無比悲傷到慢慢接受,并打算安詳快樂地陪她過完最后的日子。

如果涉及到這種腦腫瘤的話,也是屬于重疾的保障范疇,它的條款如下:

像上面這個案例,由于在全亞洲最專業的醫生都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家長選擇孩子最后的日子能快樂地離開,而沒有做任何手術或者放射性治療,是根本無法觸發到重疾的條款進行理賠。

雖然家長的悲傷是難以彌補的,但有人壽保障的情況下,起碼小孩人壽這部份的保障還能給疼愛她的家人一份最后的禮物。

這也是重疾一定要搭配人壽的實際原因。

所以在實際操作中,如果預算有限,其實應該做的是先配置消費型的保障作為過渡,以后有能力的情況下再轉換成有儲蓄成分的重疾,讓只需要有限的成本就可以有終身的保障。

所以不同保險的實際運用是完全不同的,這也是配置保險時一定要咨詢專業靠譜的保險顧問的原因。

03

誤區二:返還型的重疾不劃算,買消費型的重疾,

再把剩下的錢投資收益更高。

抖音上很多大V都會強烈推薦消費型重疾險,原因很簡單,就是消費型重疾險便宜,而返還型重疾險坑。

這也是一種很大的誤導,導致的結果就是會錯過了最佳投保年齡。

這種誤導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就是幾年前買房時的情形。當時計算就算我租一百年的房子,都沒有買一個房子貴,省下來的錢拿來投資,收益更高。當隨著房價越來越高,租金也變得越來越高的時候,才有很多人發現自己被坑了。

因為這也是看起來很有道理,實際操作上卻并不是這樣一回事的。由于一開始付的錢很少,而很多人都喜歡看短期的付出多少,所以根本沒有多少人真的會計算一下當中的實際回報率問題。

那么小文就以小文公司的同一類(保障范圍一樣)的消費型和儲蓄型的重疾險做一個對比計算一下,看實際上的數字是怎么一回事吧。

以一位30歲男士作為標準,10萬美金的保額,分別用儲蓄型的保障和消費型的保障做一個對比。用返還型的保費減去消費型保費的差額,分別用不同年化收益率計算得到的實際回報,由于消費型的保障一般不能包終身的,所以只能計算到80歲為例。

以下金額都是用美金結算。

你會發現,如果年化收益率達到已經是比較高的6%的時候,都會發生了虧損,只有年化收益率能夠穩定地安全地達到年化收益率7.7%的時候,才基本能持平。

再考慮到80-100歲的患重疾或者身故的超高風險,而消費型會對這時間的保障有缺失,所以實際收益應該要比7.7%還要高,即要達到8%以上或者更高才會比返還型劃算。不要以為抖音主播就比精算師聰明,精算師的計算能力還是會比我們普通人強的。

實際上消費型保險的用法一直都是屬于過渡用的,它就像是租房子;而返還型的就像是供房子,是累計資產的一個過

就例如剛出來工作時經濟能力有限,那肯定是租房子是更適合的,但由于租房子屬于消費,但供房子才是資產,那么到有一定經濟能力,還是買房子更劃算的,也把消費轉化成了資產。

消費型和返還型都是理財工具,完全沒有哪個好哪個坑的問題,因為其適用的環境和條件是完全不同的。

04

保險產品不會坑人,坑人的永遠是人

這些問題是比較常見的問題,還有一些抖音主播提出的問題,例如50歲以上不要買重疾,有百萬醫療就行等問題。由于小文之前有些文章已經回答過了,就不再重復解答了,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一下之前的文章的。

重疾險到底劃不劃算?有人幫你分析過嗎?

爆款的百萬醫療保險靠譜嗎?用專業角度和實際應用給大家科普一下

其實用抖音來科普保險知識,讓保險更普及其實是好事來的,但如果用這樣的手法來誤導客戶,只是為了達到銷售的目的,甚至讓客戶亂退保,在小文看來是完全不可取的。

因為保險產品只是理財工具,它是不會坑人的,坑人的永遠只有人。

希望這對大家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