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刀具有哪些品牌值得推薦?為什么?
寫在前面:
如果大家就是想買一把家用的廚刀,那么可以直接參考我之前寫的這篇文章,該文累計獲贊1000+累計幫助3500+的知友選到了心儀的廚刀,同時也入選了知乎的購物指南系列。
上面這篇主要是關于品牌、材質、單刀的選購要點,如果想要入手套裝的知友,可以看這篇剛寫的廚刀套裝選購攻略。
下面的回答部分寫的比較凌亂,關于廚刀的各方面都會說一些,系統性差一點,有時間的可以看看,感覺可以的希望點贊支持一下。
以下是回答正文
廚刀現在主流的就三個產地,國產、日牌、歐美品牌,國內現在生產了全球50%以上的廚刀用具,陽江的代工廠海了。
區別于一些回答中都是介紹國外品牌,咱們來個全包匯,國產、日式、歐式咱們都說說,廚刀主要看的就是材質、做工和熱處理,國產也不差的。
先說說國產品牌,近些年國產廚刀品牌幾乎是什么都做,因為需要給各國的代工還要出口,無論是中式廚刀、日式廚刀還是西式廚刀,各種型制的刀具在國產品牌中你都都能找到。

國產刀具的廠家主要集中在廣東陽江和重慶的大足龍水,陽江刀具有老品牌的十八子,幾乎是從小聽到大,但是產品線太長,精品少,也是十八子現在的問題。



像拓牌這種新形品牌也在陽江,產品不錯,用料和設計都很大膽,大足龍水最出名的就是鄧家刀了,傳承了很多代,產品不錯,算是有性價比的一個。
還幾個大家常聽的品牌,像張小泉的套裝廚刀,常年用5鉻的產品混著,有點吃老本的意思,反而是在單刀上倒是有個銘泉系列還算不錯吧。
而像王麻子,經過多次的升級重組后,反而沒有看到起色,之前找來合作像宣傳一下新品。
資料拿來一看,實在是差點意思,還在用3鉻、4鉻的鋼材,而且價格還有點.....,我就沒在吱聲,其實感覺王麻子把碳鋼這一塊撿起來也還是可以的。

只看售價的話,一般來說夾鋼的8鉻9鉻產品,市場上不到90元的售價,夾鋼不多,工藝會比較糙。
夾鋼多一些,材質更好一些,哪怕是夾VG-10或者是AUS-10,也就是不到200元的售價。

廚刀最基本的是材質和做工,材質這個東西其實就是個成本問題,只要給的夠多,哪怕是個小廠也能做10鉻的7合金,哪怕是AUS-10也是可以的。
做工上的細節考驗設備要完善,流水線要整備,就像日牌中以性價比著稱的藤次郎,不少刀具的做工都挺糙的。
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就是刀具的熱處理了,這點上各家都不會披露具體的手段,頂多就是宣傳上什么千度淬火,什么零下百度冰鍛,聽聽就行了。
主要就是看這個廠家的經驗,年頭長或者出貨量大的廠家,這方面一般都沒有什么問題。
國產廚刀就先說這么多,在說說日牌吧,日牌的主要銷售地區,其實是歐美,國內不說小眾吧,但也就是三德和牛刀用的人還多一點,大部分家庭還是以中式切片為主力。

日式廚刀放在國內來講,材質上確實要更好一些,但是價格也比較貴,日是廚刀的特化是比較強的,琳琳種種的有不少刀型。
所謂的特化就是這個刀型功能單一,切魚就切魚,甚至就切一個部分,換個位子都要換刀。
而三德刀就是日式少有的兼顧型刀具,能切、能割、能剁,但是各方面都不是很強,而牛刀呢,其實就是法式主廚刀,傳到日本因為主要處理牛肉等大型肉類,就又叫牛刀了。
日牌廚刀分為幾個流派,手打,機制,碳鋼,不銹鋼。本來這都是無所謂的,但是總有拉踩的現象,我這也不好多說什么。
機制廚刀做的比較好的,有貝印、藤次郎、真久作、具良質這類的,價格都不低,貝印和藤次郎國內的知名度和銷量更好一些。
藤次郎總體來講性價比更高一些,但是性價比高的刀型做工都有點糙,像銷量不錯的F311三德刀,清根我都懷疑沒打磨,有點喇手。
先寫到這,明天在更。